放眼宏观的主体层面,军民深度融合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三大体系稳步构建,也是同样的道理:接地气、有根基的双拥工作大有可为。令人欣喜的是,以双拥工作为载体和纽带,军民融合以“水到渠成”之势迈开了鼓舞人心的大步子,广大军民直接从中受益。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在国家战略与政治优势的交会坐标上
——新时代双拥工作如何助力军民深度融合
■中国国防报记者 魏宏涛 解放军报记者 董 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中明确: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必须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加强党对军民融合发展工作的领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军民融合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
春节前后,记者围绕这一宏大主题展开调研,愈发感到:双拥工作作为我党我军的特有政治优势,以巩固和加强军政军民团结为主旨,在新时代军民融合过程中,恰逢其时,大有可为。
①从定位看站位:
“全民”是个大优势
走进武警上海总队第九支队作战指挥中心,值班席上电脑一字排开,崭新的超大屏幕可同时显示交通、天气、水文等信息,首长机关处置任务可据此及时作出各种决策命令。
这是2017年5月新启用的作战指挥中心。支队领导介绍,改造过程中,浦东新区有关科技专家及时提出建议,改造经费节省5万余元,指挥中心功能却增加了8种。
“这是军民融合吗?”也许有人要问。其实,与其在性质上纠缠“是与不是”,不如在效果上看“行与不行”。
从行业拥军看,这无疑是科技拥军的新成果。从军民融合看,这又是经常发生在广大军民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融合实践。
“双拥工作当然不能与军民融合简单画等号,既不能理解‘窄’了,也不能理解‘低’了。”一位老双拥这样表示。
行进在中国大地上,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崭新气象,我们对此有了更多新感悟:很多时候,双拥工作又是与军民融合实践水乳交融、彼此契合的。
放眼全国,从南国椰岛到北部边陲,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许多地方科技拥军大河奔涌,行业拥军风生水起。
什么是军民融合?双拥工作能做些啥?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新时代的军民融合,有着三重定位的科学坐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战略和基本方略
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从定位看站位,许多在双拥工作一线辛勤耕耘的人们表示,把握了这样三重定位,双拥工作方向更加明确,新时代双拥究竟该干些什么、怎么干,心中更有数了。
②从体系看体现:
“参与”是个硬道理
2017年7月,战略支援部队与地方9个单位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之后,培养新型作战力量高端人才工程随之启动“按键”。地方9个签约单位地处全国不同地域,其中包括6所知名高校和3家军工企业。
十九大报告提出,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事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此前,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军民融合的顶层设计中早已明确:到2020年,基本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基础领域资源共享体系、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社会化体系、国防动员体系。六大体系建设任重道远,双拥工作可谓恰逢其时。
高端军事人才培养的一系列探索实践给人以启示:从体系看体现,“参与”是个硬道理。
放眼更宏观的主体层面,军民深度融合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三大体系稳步构建,也是同样的道理:接地气、有根基的双拥工作大有可为。
令人欣喜的是,以双拥工作为载体和纽带,军民融合以“水到渠成”之势迈开了鼓舞人心的大步子,广大军民直接从中受益。
在浙江舟山,首批2500名基层部队官兵领到了市民卡。从今年1月起,可以持卡享受跟当地居民一样的城市生活服务。
在中原,全国首个军民融合式应急投送保障基地、全军副食品后勤保障动员中心等一大批融合发展项目落户运行,在建的军民结合产业园区已达30多个。
“戎装市民”与“基地化保障”,不正是“军民一体化”的生动写照吗?
③从共享看共建:
“创业”是个好思路
一座外观近似海螺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外形如行云流水般动感流畅,晴空下熠熠生辉。这就是秦皇岛人引以为傲的秦皇岛国际展览中心。2017年八一建军节前,再添一座新地标:军界·秦皇岛军事科学教育VR基地。
置身其间,坐上“4D舰载机”,从航母上呼啸而起,去打击来犯之敌;不上太空,就可进入“天宫”赏月;不下海底,即可潜入“蛟龙”探海……这座VR基地由一批转业复退军人为主体创办运营。秦皇岛市双拥办领导介绍,它以“两弹一星+海陆空天电+军民融合+城市地标”为主题内容,构成一个大型国防教育、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互动体验馆。
宏观数据显示,2017年全军选择“复员”的干部总量达1900多人。民政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下发通知,指导各地对符合安置条件退役士兵全面开展“订单”“定向”“定岗”教育培训。
创业带动就业,是当今时代一个突出特点。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就业创业,作为双拥工作与军民融合的一个交叉融汇区, 注定大有文章可做。
军民融合重点领域,既有传统行业又有新兴领域,既能深耕细作又能冒尖突破。
军界·秦皇岛军事科学教育VR基地倍受关注、倍受青睐,给人以启示:新兴领域作为就业创业一个重要增长点,军民融合直接惠及广大军民,双拥工作理应积极主动跟进。
引导转业复退军人积极投身军民融合实践,既在国防动员、人才培养等传统领域“深耕”,又在海洋、太空、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细作”,可望实现一举三得:快速弥补社会人才缺口,充分发挥退役军人优势,有效提升军民融合质量效益。
④从战略看方略:
“创新”是个大举措
201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活动期间,中央代表团与自治区党委协商提出,军队后勤对新疆发展服装产业带动就业战略给予大力支持。
经过两年多探索实践,这项惠及军地双方的双拥举措已经开花结果:军队援疆被装物资,每生产1亿元可直接带动近万名群众就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领导感慨地表示,军民融合+精准扶贫这一创新实践模式在新疆的探索实践,取得显著成效,双拥工作功不可没!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放眼全国各地,这样积极主动的探索实践,在双拥工作中有序展开,正在遍地开花。
2017年5月16日,吉林省首家战备级大数据灾备中心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这是全国首家利用人防工程建设的战备级大数据灾备中心。
建设过程中,人防部门积极努力,各级双拥办大力协调,大产业“住”进人防工程,充分发挥了人防工程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的职能使命。吉林省委主要领导称赞,把“闲置”的人防工程利用起来,满足了安全需要,更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从战略看方略,“创新”是个大举措,双拥工作与军民融合相结合的“破题”文章做不完。
大盘取厚势,落子开新局。就发展方式而言,国家战略包括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等;就发展目标而言,国家战略包括精准扶贫、健康中国、新型城镇化等;就区域发展而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东北振兴等也都属于国家战略……积极投身国家战略的全面贯彻实施, 新时代已经向我们发出庄严召唤:军民怎样深度融合?双拥如何精准跟进?
新“夹板”助力旧装备
■杨庆广 庞 博
针对老旧装备存在的不足,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和地方单位联合,发挥军地双方优势,准确分析论证部队装备需求,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经过一年多反复试飞论证和苛刻的环境试验,研发出名为“飞行电子夹板”的便携式智能终端,替代了过去费时费力的手工地图作业、手工计算数据、纸质检查单。
飞行员们普遍反映,“飞行电子夹板”大大缩短了任务准备时间,确保快速反应、快速出动,大大提升了应急支援作战部队的战斗力。据悉,为适应新形势下不同训练、作战需求,军地双方还将不断对“电子夹板”进行更新和升级。
穿自己的鞋 走自己的路
■中国国防报记者 魏宏涛
有道是,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对于地方军民融合实践来说,这样的路也许走不通。
为啥这样说?
且不说别人的鞋是草鞋、布鞋、皮鞋、高跟鞋,种类有所不同,就是尺码大小也是各异。穿别人的鞋上路,很多时候不是磨破了脚,就是弄坏了鞋。
从国家战略到地方实践,军民融合这一国家战略要落地,不能“光脚”,需要穿合脚的“鞋子”。近年来,各地在军民融合发展实践中取得不少成就,涌现出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譬如北京中关村、四川绵阳等地的探索就走在了全国前列,其他地区纷纷前来“取经”学习。但这些别人的“鞋子”,多大尺码,合不合适,还是要根据脚的大小和脚下的土地来审慎判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不仅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困扰着各地的军民融合实践。一个鲜明对照是各地的军民融合产业园:有的地方通过选商引资,腾笼换鸟,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红红火火;有的地方则招商引资,筑巢引凤,为一方热土注入发展动能;而有的地方,产业园开园后,门可罗雀,冷冷清清,大门生了锈,园里长了草,发展撂了荒。为啥大家都叫产业园,差距这么大?追问这种冰火多重天的现象,引人深思:各地条件不一,资源禀赋各异,军民融合落地的“鞋子”也不尽相同。那些撂荒的产业园,实际上就是没找到合脚的“鞋子”。
鞋子合不合脚,冷暖几何,只有自己穿上了才知道。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各地推进军民融合的条件存在先天差异,如何找到合脚的“鞋子”,需要各地在后天的探索实践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因地制宜的创造性实践来回答。
东北地区一位省委主要领导曾说过,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所在,既要善于有中生新,又要善于无中生有。同样的理儿,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作为开创性的伟大事业,也需要“在‘新’字上求突破”,呼唤我们做好“有中生新”和“无中生有”两篇大文章。
具体说来,条件优越的地区,要实现“有中生新”。这些地区往往产业基础好,经济“底子”厚实,军民融合落地手段多,主动性强。“有中生新”就是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常换“新鞋”,做足“腾挪”功夫,把“落后产能”腾出去,为“高精尖”产业挪出地儿,立足优势、创新引领,拓展军民融合发展新空间。
而基础薄弱的地区,要做到“无中生有”。特别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欠发达地区的军民融合实践,亟待破题。这些地区,资源要素所限,没有现成模式可借鉴,找到合脚的“鞋子”更难,缺乏推进军民融合的原动力。对于推动军民融合存在“坐等观望”“雾里看花”和畏难情绪。真正的军民融合“坐等”不来,如何从“无”变成“有”?强化国家主导,认识及时纠偏,实践及时补位。眼光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必须跳出家乡的山山水水。主动走出去,对接外部资源。在国家、区域、省市的战略版图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谋划融合的方向,在多维空间实现更深融合,更大空间促进更大发展。
近期地方两会,各地党政一把手大都在谈话中涉及“军民融合”,再加上此前,各省相继设立军民融合发展领导机构,省委书记们亲自挂帅,形成了“一把手抓融合”的良好局面。利好消息叠加,令人对今年地方军民融合发展实践充满想象空间。往前迈的步子已经抬了起来,怎么落地很重要。实践证明,在军民融合发展中,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可能会走弯路,绕远路,只有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才能走得长远,行得稳当。真诚期盼各地都找到合脚的落地“鞋子”,因地制宜走出自己的融合新路。